当前位置:沙虫的功效与作用-干沙虫批发价格健身青运会变革孕育中国体育未来 重塑“中国少年”
青运会变革孕育中国体育未来 重塑“中国少年”
2023-01-29

新华网福州10月18日电(记者刘亢、沈楠、涂洪长)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一百多年前,中国思想家梁启超用豪迈的语调描述理想中的“少年中国”。 “画条青春起跑线,吹响青春集结号……”在古城福州拉开序幕的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用热烈欢快的歌声发出青春的邀请。

未来九天,七千多青年健儿,将在这里展示运动的魅力和魔力,交流成长的历程和心得,传播体育的精神和价值,用各自的青春故事演绎、挥洒出“少年中国”的勃勃生机。

逐梦青春,砥砺意志;强健体魄,焕发力量。推开青运会这扇窗,透过跃动身影能看到青春中国的生动写照,感受赛场激情能触摸活力中国的强劲脉动。

青运会变革孕育中国体育未来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半个月前,平均年龄24岁的中国男篮在长沙上演完美“青春风暴”,以全胜战绩重回亚洲之巅。与收复的王冠同样价值连城的是周琦、郭艾伦、赵继伟等青年才俊的锐气,是易建联面对宿敌哈达迪的霸气。正带队参加福州青运会的篮坛宿将胡卫东,说起这届男篮的高光时刻仍然激动不已:“他们是体育场上当之无愧的青春榜样。”

“人生能有几回搏”,竞技是对实力、勇气和信心的考验。

“少年心事当拿云”,青春唯有拼搏、进取和挑战才不负年华。

青运会,正是绽放青春、挥洒热情、追逐梦想的体育盛会。这里有对“更快更高更强”的不懈追求,更能见证青年人的成长、蜕变和超越。

青运会接轨于青年奥运会,承接其注重教育和文化交流的理念。青运会脱胎于城市运动会,是重塑体育价值观、承应中国体育转型的重要平台。

百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迎来黄金时代的同时,也面临持续发展的压力。面向未来,国际奥委会选择以青奥会为载体,让体育在这个舞台上进一步回归本源,发挥其在青少年成长中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以实现传承奥林匹克精神、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理想。

从兵败汉城到北京大捷,中国在“奥运战略”的指引下大步流星成为竞技体育大国;从参加奥运到举办奥运,中国人的百年奥运梦想得以一一实现。1988年诞生的城运会,作为“奥运争光计划”的一部分,见证了中国竞技体育的辉煌历程。邓亚萍、姚明、林丹、罗雪娟、刘翔、孙杨……从城运会小试牛刀,到奥运会扬名立万,是许多中国体坛明星走过的相同的道路。

时过境迁,当金牌脱钩于民族自信,随之而来的是对体育价值观的理性反思。在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道路上,向青少年传达理性的体育观,让青少年拥有健康身心至关重要。

从城运会到青运会,不仅是名称的更迭,更是理念的革新。城运会以发掘竞技精英为目标,青运会则是以竞技为载体,让体育回归其强身健体、塑造人格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属性。

江苏省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张健说:“在这片青春的赛场,奖牌其实并不那么重要,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才更可贵。”

以竞技促健身、寓教育于体育,首届青运会设置了大量校园体育、全民健身、文化教育内容。百万青少年阳光体育展示交流活动、校园健身操大赛、冠军有约、志愿+青运志愿文化体验活动、体育启蒙活动……青运会的舞台延展到赛场内外,力求让青运理念、体育精神惠及更广大的青少年群体。

青运会所宣扬的,是公平、梦想、拼搏、友爱、理解和尊重的体育精神;青运会所培养的,是掌握运动技能、拥有强健体魄、具备正确理念、拥有体育精神的新一代中国体育人。青运会所培植的,正是中国体育的未来。

体育教育转型重塑“中国少年”未来

寂寥的看台,两队尽情奔跑的少年,几位千里之外赶来观战的家长……这是17日青运会U16男足第二轮比赛中的一个普通场景。

来自江西景德镇的刘备战和爱人一起,在空旷的看台上为奔跑的儿子加油。刘备战虽然“不懂足球”,但他明白足球给儿子带来的变化,“孩子8岁开始进业余足球学校,最初只是为了锻炼身体,但他喜欢上足球后,不仅身体结实了,而且也独立、懂事多了”。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如是说。

青运会要培育的,正是“中国少年”的未来。

伴随着升学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青少年在营养水平提高的同时,身体素质却连年下降。自1985年开始进行的学生体质调研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滑。这种令人忧心的现象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未来的国之竞争,本质上是青年素质的竞争。身体孱弱的年轻一代,怎堪国家栋梁?

面对严峻的态势,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在2006年底联合启动阳光体育运动,随后国务院在2007年发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体育对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国家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性,要求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七年之后,教育部在2014年发布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数据显示,大部分指标“止跌回升”。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可消融,培育健康的一代人非朝夕之功,尤须全社会的决心、耐心和恒心。

近代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指出,体育不仅能治“弱”,还能治“散”与“私”。

2013年全运会,20岁的帆板选手马娇放弃比赛、抢救落水对手的行动感动了无数国人。网友赞其故事体现了真正的体育精神,“比金牌更有价值”。

体育的教化作用不仅体现在竞技赛场上,更扎根于普通校园中。出生在福建厦门的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从清华大学建校初期开始,在那里从事体育教学长达50多年。在他的影响下,清华大学形成了深厚的体育传统。马约翰认为,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健康,更重要的是有利于道德品质的锻炼和培养。

体育所崇尚的健康向上、积极进取、团结协作、尊重规则、公平竞争,都是合格的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张伯苓尤其看重集体球类运动的育人功能。他的主张在今天再次得到响亮的回应。

2015年初,《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把足球列为中小学体育必修课,并确立到2017年布局2万所足球特色校的目标,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推进校园足球提速,发挥足球运动的育人功能,并以此带动体育教育体制深入改革。

少年强则国强。青运会,联结起赛场和校园,期待着借助体育的力量锻造出拥有“文明精神”和“野蛮体魄”的“中国少年”,扛起家国的明天。

筑梦体育强国 梦圆中国未来

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认为,体育运动的教育价值,不只限于运动场上,而且能够影响整个社会。

从众多仁人志士对“东亚病夫”的不屈抗争,到刘长春在洛杉矶奥运赛场上孤独的背影;从张伯苓痛心疾首的“奥运三问”,到贺龙元帅“三大球上不去,我死不瞑目”的悲壮宣言……在很长的历史区间中,国人心头始终萦绕着一个体育强国梦。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中国体育健儿51金的巅峰表现,圆了中国人的百年奥运梦想,中国以体育大国姿态笑傲世界体坛。然而,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仍然征途漫漫——职业体育发展滞后,全民健身形大于实,体育产业量小质低。

2010年,57岁的田同生花了一年多时间、费尽办法才凑到20多人前往雅典参加马拉松缘起2500周年的纪念赛。那一年,中国总共只有十余场马拉松赛事。但随后几年,路跑井喷,成为广受青年追捧的时尚运动。北京、上海、厦门、杭州、广州的城市马拉松,因报名人数远超名额数,纷纷进入“摇号”时代。

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挑战自我、挑战极限,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成为新的中国体育英雄。

郭川,跳出富足安稳的金领生活,义无反顾走向大海,挑战极限帆船,成为继郑和之后,又一个享誉世界的中国航海家。2013年4月,他创下40英尺级帆船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的世界纪录。今年9月16日,他率领国际船员完成了人类首次乘无动力帆船,以不靠岸不补给的方式穿越北冰洋“死亡航道”的壮举。中秋之日,在家乡青岛,人们用隆重的仪式欢迎船长回家,橘红色的烟火和站在桅杆顶上的英雄已经把关于海洋和极限的梦想种到孩子们心里。

陈盆滨的故事则更具励志意味。从浙江沿海的普通渔民,到挑战人类极限的跑步英雄,体育改变人生的力量在他身上得到完美呈现。今年4月,当他踏上连续100天100个马拉松的疯狂之旅时,他的身边已经有了一大批年轻的追随者。

不管是郭川、陈盆滨这样的民间英雄,还是田同生这样的民间领路人,他们怀揣各自的梦想,以体育的方式激励着普通人去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习近平在2014年看望索契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指出,我们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实现了全国人民的百年奥运梦。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认为:“实现中国梦,需要全体中国人努力奋斗追求,而体育具有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等社会功能,会激发个人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去实现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没有民强,也没有国强。体育的发展和体育强国的构建,是构筑“民富国强”之“少年中国”的有力支撑。

青年是国之未来。无数青年人追求梦想、实现梦想的信心与努力,构成了“青春中国、砥砺意志、聚力圆梦”的前行图景。(完)